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

健康网 其他疾病 338

肺炎球菌疾病的流行病学

肺炎链球菌(Sp)是全球儿童和成人致病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据 WHO2002年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60万人死于肺炎球菌疾病,其中多数是婴儿和老人。此外,各年龄组中免疫功能低下者所面临的风险更高。 肺炎链球菌可从鼻咽部粘膜的寄居处,非侵袭性地持续扩散至呼吸道的其他部位。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IPD)是指肺炎链球菌出现在血液、脑脊液或其他通常无菌的部位时所形成的疾病。IPD比肺炎球菌肺炎少见,但其微生物学诊断很明确。IPD分离菌可用于研究严重肺炎球菌性疾病的血清型分布。 

工业化国家报告的年发病率为8~34/10万,<2岁婴幼儿和老人最高。在≥65岁的老人中,年发病率为 24~85/10万。欧洲和美国需要住院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 炎(CAP)成人患者中,约 30%~50%是肺炎链球菌引起的。 发展中国家一般成人人群的IPD发病率尚不清楚。研究表明,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工业化国家,肺炎球菌疾病都是成人和儿童致病、 住院的一个重要原因。 功能性或解剖性无脾者(例如,脾切除者或镰状细胞病患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IPD发病率较高。免疫功能低下包括遗传性免疫缺陷以及由于癌症、免疫抑制性 化疗或艾滋病毒感染等导致的获得性免疫缺陷。感染艾滋病毒的成年人如果 CD4 细胞计数低,则出现肺炎球菌血症的风险增加。若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或甲氧苄啶磺胺甲唑药物预防不充分,肺炎球菌血症就可能在疾病早期出现,或成为艾滋病毒感染的首发表现。艾滋病毒感染者与相同年龄但未感染艾滋病毒的人相比,IPD发 病率可高达50~100倍。 季节性流感和CAP之间的关系不清楚,但已有报告指出肺炎是大流行性流感的常见并发症。1918年~1919年流感大流行期间,估计有 7%~20%的流感患者发生继发性细菌性肺炎,病死率(CFR)达 20%~36%。20 世纪不太严重的流感大流行时,继发肺炎的罹患率较低(5%左右)。流感患者继发肺炎的病因资料不是很清楚, 原因在于常常缺乏适当的标本进行检测,且肺炎病因诊断缺乏敏感、特异的方法等。 但肺炎链球菌很可能是重要的原因。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都将PCV7纳入婴儿常规免疫规划,该疫苗通过对接种者形成的直接影响和对未接种者形成的间接影响(群体免疫效应),有可能改变全人群(含各年龄段的成人)中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的流行病学。

病原体

肺炎链球菌是革兰阳性、带荚膜的双球菌。荚膜多糖为重要致病因子。根据荚膜多糖的组成差异,区分为91个肺炎球菌血清型。不同年龄,时间和地理区域的血清型分布谱也有所不同,但全球常见的致病血清型是一致的。全球大约有20个血清型会引发所有年龄段>70%的IPD。非菌血症性肺炎无法明确病因,因此难以评估肺炎的血清型分布,但推测与IPD类似。肺炎球菌可直接通过密切接触,经呼吸道飞沫进行人际传播。一般认为肺炎球菌的传播和一过性鼻咽腔定殖很常见,但很少引起临床疾病。但若细菌直接扩散到鼻窦或中耳,或侵入血液,可能导致易感者发病。 

在全球范围,肺炎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唑、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产生耐药性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这使得特异性治疗更加复杂,也进一步凸显了接种疫苗预防肺炎球菌疾病的重要性。

大多数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可以通过肺炎链球菌培养进行实验室诊断,但采标本前进行过抗生素治疗、处理或运输标本不当以及使用不合适的培养基都可能导致分离失败。新的快速诊断检测可克服这些缺点,提高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只有参比实验室才能进行血清分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肺炎球菌疾病

菌血症性肺炎、菌血症发热和脑膜炎是侵袭性肺炎球菌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 肺炎球菌也是非菌血症性肺炎的常见原因;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非菌血症性肺炎 肺炎球菌疾病死亡中可能占很高比例。中耳感染和鼻窦炎的严重程度较轻,但在非侵袭性肺炎球菌感染中更常见。即便是在工业化国家,尽管患者能获得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和密切监护,成人肺炎球菌菌血症的总病死率仍可达15%~20%,在老人中可达 30%~40%。 

肺炎球菌疾病的高风险人群包括:功能性或解剖性无脾;心、肺、肝或肾的慢性疾病;糖尿病;酗酒;脑脊液渗漏;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包括艾滋病毒感染);血液肿瘤或一般性恶性肿瘤;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性疗法,如全身性皮质类固醇治疗;接受器官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或人工耳蜗植入。一些易感人群即使经过适当的治疗,病死率仍可超过50%。

肺炎球菌疫苗

目前,有2个肺炎球菌病疫苗上市:PCV7 和 PPV23。其他血清型的PCV有望几年后上市。本文着重介绍PPV23 的各个方面。

PPV23

PPV23主要用于预防成人肺炎球菌性疾病。疫苗注册许可用于有一定基础疾病的成人和≥2 岁儿童。 PPV23 每剂0.5毫升,23个血清型(1、2、3、4、5、6B、7、8、9N、9V、10A、 11A、14、15B、17F、18C、19A、19F、20、22F、23F 和 33F)各含25微克的纯化荚膜多糖;在常规接种PCV7之前,这23个血清型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工业化国家占成人IPD的大多数(85%~90%)。PPV23 也包括最常见的耐药血清型。疫苗不含佐剂,应在 2~8℃储存。基础免疫只需 剂,肌内(最好是在三角肌部位)或皮下注射。疫苗不能与其他疫苗(如流感疫苗)混合在同一注射器中使用,但可与其他疫苗用不同的注射器在另一手臂同时接种。同时接种不会增加不良事件或降低任一疫苗的抗体反应。保护性型特异性抗体一般在接种后第3周出现。

安全性

PPV23已有几十年的使用经验,无论是在严重的速发反应方面还是在潜在的长期不良后果方面都很安全。轻度不良反应(如一过性红斑、注射部位疼痛)的发生率为30%~50%;皮下接种要比肌内注射的不良反应更常见;低热很少发生。第二次接种时局部反应更为常见。如既往接种出现超敏反应,则绝对禁忌再次接种。免疫应答肺炎球菌多糖是非T细胞依赖抗原,因此具有下述特点:

(i)在<2 岁儿童免疫原性差;

(ii)不能诱导免疫记忆。

一些研究(并非所有研究)发现疫苗诱导的抗体持久性差,因此再次接种疫苗可能获益。接种单剂PPV23后,会产生血清型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G、IgA 和 IgM),IgG 中以IgG2亚类为主。免疫应答与年龄和血清型相关。功能性抗体[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的抗体相比,生物学上更具有相关性]一般在老年人较低。重复接种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是否可诱导免疫抑制尚有待研究。此外,接种PCV7后用PPV23加强是否可提高免疫反应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效力和效果

30多年来,尽管进行了多个研究,PPV23在儿童和成人的效力和效果仍然难以定论,存在诸多争议。衡量PPV23的效力和效果存在许多困难,包括结局(即侵袭性肺炎球菌感染)发生率低,对更常见的结局(即肺炎球菌肺炎)没有准确的诊断标准,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增加肺炎球菌性疾病风险)间的效力和效果差异很大等。

一些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建议肺炎球菌感染致病和致死风险高的人群应接种 PPV23,包括≥65岁老人、镰状细胞病或无脾者、基础疾病影响心肺功能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毒感染者)等。

免疫应答的持久性和保护期限

接种 PPV23 后抗体滴度增加,以后随时间而下降。老年人接种后 4~7 年,抗体滴度降至免疫前水平。PPV23不会产生长久保护,而成人肺炎球菌感染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因此可能需要复种。是否要开展常规复种,需要对接种2次及以上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免疫反应资料、复种的临床效益和不良事件的资料进行评估。复种的抗体反应强度可能低于首剂,但临床意义不清。不过,一些国家可能会出于免疫耐受方面的考虑而限制复种。复种的临床效果资料有限,特别是在健康老人,目前各国关于复种的实施差异很大。第 2、3 剂 PPV23 的局部反应可能会更常见,但这些反应一般不严重且多为自限性的。

成本效益

高危人群PPV23的成本效益研究几乎全部来自工业化国家。来自观察性研究的证据显示,与其他卫生干预措施相比,PPV23接种相对而言是具备成本效益的;在选定的年龄组(如≥65 岁老人)中接种可能节约成本。

接种PPV23应对流感大流行 

肺炎链球菌是流感患者继发细菌性肺炎的常见病因。虽然没有证据表明PPV23可用于流感发病、死亡的高风险人群预防非菌血症性肺炎,但在大规模流感暴发时(健康年轻成人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接种PPV23 可能会降低肺炎球菌菌血症和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标签: PPV23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