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创伤急性期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2024版)》详细阐述了颅脑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治策略,提供了系统化的治疗方案。颅脑创伤后常伴随凝血功能障碍,这种情况可能加剧颅内出血,增加术中大出血的风险,需临床医师高度重视。
1. 背景与目的
颅脑创伤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比例较高,尤其是在术中容易出现大出血,极大增加了治疗难度。由于诊断标准不统一,且缺乏规范的治疗指南,临床上存在一定的诊治困境。为解决这些问题,专家组通过改良德尔菲法制定了这一共识,旨在规范诊治流程,改善患者预后。
2. 病理机制
颅脑创伤会导致大量组织因子暴露,激活凝血系统,引发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失衡不仅可能导致出血,还会增加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
3. 诊断与监测
共识提出了明确的诊断标准。关键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除了凝血功能监测,还需动态监测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和凝血状态。
4. 治疗推荐
颅脑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以下是主要的治疗建议:
气道管理:保持气道通畅,避免低氧血症和低血压对凝血功能的进一步影响。
液体复苏:建议使用等渗液进行液体复苏,限制人工胶体液的使用,以避免加重出血。
体温管理:对低体温患者应尽早保温或加温,因为低体温会影响凝血功能。
外科干预:对持续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建议尽早进行外科手术,控制出血源。
抗纤溶治疗:尽早使用氨甲环酸来抑制纤溶亢进,减少出血风险。
输血策略:根据出血情况,调整输血策略,保持血红蛋白(Hb)水平在70 g/L以上,以维持组织供氧。
目标导向性凝血管理:基于实验室检测结果和血液黏弹性检测,进行目标导向的凝血管理,优化治疗效果。
5. 抗栓药物逆转
对于使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共识提供了药物逆转策略:
抗凝药物逆转: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VKAs)的患者推荐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和维生素K1进行逆转,以快速恢复正常凝血功能。
抗血小板药物逆转:对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可考虑输注血小板或使用去氨加压素(DDAVP)以逆转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
6. 证据等级与推荐强度
专家共识采用了GRADE分级体系,根据证据的质量和专家共识度对推荐意见进行了分级。这有助于临床医师根据证据的强弱和推荐强度,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7. 总结
《颅脑创伤急性期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2024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诊治流程。这一共识基于当前最优证据,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改善颅脑创伤患者的预后。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推荐意见时需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并不作为法律依据。
猜你喜欢
- 2个月前《国家卫健委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核心内容解析及原文下载
- 2个月前《脓毒症性凝血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核心要点解读
- 2个月前《中国重症患者肠外营养治疗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4)》核心要点解读
- 2个月前《易栓症诊断与防治中国指南(2021年版)》:全面解读与临床应用
- 2个月前《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优化诊断与治疗策略
- 2个月前《泛血管疾病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优化治疗策略助力改善患者预后
- 2个月前《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标准化评估中国专家共识》:精准诊断与管理提升患者预后
- 2个月前《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管理指南(2024版)》:全方位管理未破裂动脉瘤
- 2个月前2024年《卵巢黄体破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诊断与治疗指南
- 4个月前国家检验医学中心设置标准